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天地 - 正文
文史天地
【漫话皇帝】刘备:从“地摊少年”到蜀汉开国皇帝
发布时间:2021/3/26 8:51:54    
 

说起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地摊,莫过于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和他母亲摆的地摊。“汉室宗亲”为什么摆地摊?刘备真的摆过地摊吗?刘备母子的地摊挣到钱了吗?摆地摊跟刘备后来事业的成功有没有关联呢?


“汉室宗亲”摆地摊

说起刘备,都知道他是“汉室宗亲”,还是“刘皇叔”,但这里面有实也有虚。刘备确实跟“皇”字沾边,他是汉朝中山王刘胜的后代,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也是汉武帝刘彻的哥哥,从这一点上看刘备是“皇家后代”。然而,中山王刘胜生活在西汉初年,刘备生活在东汉末年,刘备出生时“老祖宗”刘胜已经去世270多年了。刘胜这一支起起落落,到汉末已经完全平民化,跟普通百姓没有两样,而刘备“皇叔”的身份更是文艺作品虚构出来的,其并不是汉献帝的叔父辈。

刘备一出生,“皇族”的身份没有带给他任何实质性帮助。他既不能凭着这个求得一官半职,也不能靠它发家致富,能改变命运的只有自己的双手。刘备的爷爷名叫刘雄,《三国志》说他“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刘备的爷爷在世时,刘家境况还算可以,但爷爷去世后,家境就一般了,尤其是刘备的父亲刘弘死得早,一家的生活更是面临着困难。

为了生计,刘备的母亲被迫从事起手工业和商业,经营的是“贩履织席”。《三国志》记载:“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履是鞋子,席是那时人们使用最广泛的家居用品之一,不仅能铺在床上,而且当时没有桌子这一类高足家具,客厅、餐厅等普遍铺着席子,所以对席子的需求量很大。

中国很早就有集市,只不过早期的集市当与《清明上河图》中规模宏大、商铺鳞次栉比的集市不同,秦汉时期的集市只局限于一些特定地方。在京城、郡治、县城以及一些大的乡、亭,有官府在指定区域设立并由官府管理的“市”,与居民所住的“里”或“坊”严格分开。“市”周围有墙,交易者只能由市门出入,以此限制市外交易。集市的营业时间也有严格规定,不到时间不得开启市门。在秦汉及以前的相当长时期里,一般实行“日中为市”,也就是中午才到集市上交易,即《易·系辞下》所说:“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隋唐以后,“市”“坊”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才逐渐不受时间约束。在刘备那个时代,县城的“市”里固定商铺一般较少,是名副其实的“地摊经济”。


摆地摊助刘备求学

中国古代普遍重农轻商,在很多时候不仅“轻商”,甚至“困商”“扼商”“贱商”,商人受到歧视甚至侮辱。以刘备所在的汉朝为例,律法中有“七科谪”,内容是:“吏有罪一,亡命二,赘壻三,贾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籍七。凡七科也。”意思是,朝廷规定了七类人不能享受正常人身权利,国家可以随时把他们征调充军。这七类人里除罪吏、亡命、赘婿之外,剩下的4类人都与商人有关,包括在籍的商人、曾做过商人的人、父母做过商人的人、祖父母做过商人的人。所以,如果不是家境所迫,刘备的母亲不会去摆地摊。

那么,刘备母亲摆的地摊,挣到钱了吗?史书没有相关记载,不过从侧面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三国志》记载,刘备“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在刘备15岁时母亲把刘备送到本地著名学者卢植开办的私学读书,这说明刘备家的这个地摊应该挣到了钱。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出身太学,他继位后提倡儒学,奖励名节,扩大太学规模,完善各郡国的官学,但这些并不足以满足众多学子求学的需要。于是,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私学相补充。东汉私学很发达,仅《后汉书》中所载的著名私学就有38家,其中学生千人以上的15家,万人以上的2家。这些私学就是“民办学校”,而刘备上的这所“民办学校”更不简单,因为“校长”卢植曾是朝廷高级官员,又是著名的学者,还是著名的将军,能文能武。名师办的私学自然是名校,即使不要择校费但也不会免费,想必费用比一般私学高得多。刘备得以到这里求学,说明母亲的地摊没有白摆。

这次求学经历对刘备非常重要,除了从卢植老师那里学习文化、军事知识外,至少有两次直接帮助了刘备事业的发展:第一次是黄巾起义爆发后,朝廷任命三位将领去平乱,其中一位就是刘备的老师卢植,刘备投奔卢老师,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第二次是刘备仕途受挫后,同学公孙瓒却发展得很好,刘备投奔老同学,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少年刘备也“练”过摊

刘备15岁上学,在此之前做过什么呢?史书没有具体记载,学习应该是一项重要内容,通过上其他私学或者自学,打下一定文化基础,否则不可能直接去卢老师那里读书。

除此之外,刘备有没有帮助母亲练过摊呢?答案是肯定的。《三国志》说得很清楚,刘备“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也就是和母亲一起摆地摊。除了摆摊,刘备也织过席子,这一点史书也有过侧面记载。

“三顾茅庐”的故事家喻户晓,说的是刘备与诸葛亮第一次见面的经过。但史书也有不同的记载,认为刘备第一次见到诸葛亮,是后者主动找上门来的。持这种说法的有《魏略》《九州春秋》等史书。根据它们的记载,曹操平定河北后,眼光一向敏锐的诸葛亮预感到曹操的下一个打击目标是荆州,但荆州牧刘表性情迟缓,不懂军事,诸葛亮就跑到樊城去见刘备。

刘备正四处招人,每天来拜访的儒生很多,他还没有听说过这个叫诸葛亮的年轻人,看看诸葛亮年纪也不大,就把他当成一般儒生接待。刘备对儒生集体接见,大家坐在一块聊了一阵,众人走了,但诸葛亮没有走,还想跟刘备多聊一会儿。刘备大概没有跟诸葛亮单独交流一下的打算,刚好有人送给他一条牦牛尾巴,儒生们走后刘备觉得无聊,也不管诸葛亮还在跟前,就一个人编了起来。刘备正陶醉在做手工的乐趣中,诸葛亮上前说:“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刘备这才仔细打量这个年轻人,见他身材魁伟,谈吐镇定,气宇不凡,赶紧把手里的东西扔了,说:“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

上面这个故事说明,刘备把编织当成了一个小爱好,无聊的时候或者心理压力大的时候,就会一个人坐在那里编东西。不少人也知道刘备有这个爱好,遇到适合编织的东西,比如牛尾巴什么的,就会送给刘备。显然,这都是小时候摆地摊留下的“后遗症”。


“练摊”造就高情商

摆地摊的经历不仅影响到刘备的个人爱好,更影响到刘备性格的养成。刘备是公认情商很高的皇帝,这与少年时代的摆地摊经历也有很大关系。

作为寒门子弟,母亲含辛茹苦地供自己上名校,有这样的机会,一定会拼命学习、发愤努力。马融教出了郑玄、卢植,郑玄又教出了崔琰、郗虑、赵商和孙乾等人。他们靠着老师的招牌,日后要么成为著名学者,要么成为高官,算起来刘备与汉末著名学者崔琰等人同辈,如果读书够刻苦,前途不成问题。

然而,刘备并不是这样的人,他在学习上不怎么刻苦,不喜欢读书,好吃、好玩、好穿,一点儿都不像穷人家的孩子。这些当然不是优点,不值得提倡。但刘备也有优点,他平时话不太多,喜怒不形于色,非常懂得尊重人,喜欢结交各类豪侠,平时身边总跟着一些追随者。

刘备的影响力已经超出了卢老师的私学,远播到社会上。中山国有两个大商人,一个叫张世平,一个叫苏双,他们常来涿郡一带贩马,非常有钱,听到刘备的名声后,主动前来相见,相见后觉得刘备不简单,便拿出不少钱资助他。一般公认的是,智商很重要,但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论智商刘备或许不算最高,但论情商他非常突出。他的特长就是善于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让大家佩服他、追随他。

公孙瓒那时跟刘备是同学,比刘备年长。刘备与公孙瓒很投脾气,成为很好的朋友,刘备把公孙瓒视为兄长。正是这位同学加兄长,日后对刘备帮助很大。在此前后,刘备结识了关羽和张飞。刘备身上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了这两位历史上著名的“中国合伙人”,让他们结成了最牛的创业团队。


“练摊”造就不怕输精神

做生意有赚有赔,做生意也要敢于承担风险,要学会抓住时机,这些也影响到刘备的性格。刘备的创业之路并不平坦,一生起起落落。梳理一下史书记载,可以发现刘备一生中7次“跳槽”,至少13次战败逃亡,其中有4次“弃妻子”。每一次都是严重的挫折,如果心理素质不好,只要其中一次打击可能就倒下了。但刘备没有,失败了就从头再来,不成功永不罢休。

赤壁之战前,曹操在郭嘉等人建议下决定北征乌桓,彻底统一北方。曹操亲自带兵远征,势必造成后方空虚,善于捕捉商机和战机,商场和战场经验都十分丰富的刘备立即看到了机会。刘备那时寄居在荆州的刘表处,他马上向刘表提出出击曹操后方的建议,但刘表迟疑不决,没有采纳。一年后,曹操携北征大胜余威回师,刘表才发现自己在战略上犯了一个大错误,由于过于保守,错失了与曹操一决高下的机会。刘表对刘备说:“不用君言,故为失此大会。”刘备却说:“今天下分裂,日寻干戈,事会之来,岂有终极乎?若能应之于后者,则此未足为恨也。”

在刘备看来,错失一次机会没有什么了不起,现在天下动荡,每天都在打仗,机会多的是,把握住以后的机会就行了。从中可以看出,刘备不仅战略眼光高人一筹,而且心智也很成熟。


“练摊”悟出“以人为本”

现在都讲“以人为本”,一般认为管子最早提出了这一理念。《管子》一书曾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但是,在古代政治实践中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并切实履行的并不多,刘备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

赤壁之战前,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刘备与曹操比实力过于悬殊,只得向南转移,曹操率兵追击。相比于曹军“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的速度,刘备队伍行进得相当缓慢。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一路上不断有害怕兵灾的荆州百姓加入,人数多达10余万。这样的队伍行进起来只能用蠕动来形容,一天顶多走十多里。有人向刘备建议:“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言下之意应该弃官民百姓不顾,轻军直奔江陵,跟曹军抢时间。但刘备坚决不接受:“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刘备在这里说“以人为本”,绝不是故意说给别人听的,他从心底里很重视仁和义,他一向这么说,也尽量这么做,所以受到更广泛的支持和拥护。

刘备能认识到“以人为本”,很大程度上也与早年摆地摊的经历有关。地摊经济是典型的“百姓经济”,摆地摊的人和来地摊上消费的人都是普通百姓。在摆地摊的日子里,刘备与无数普通人打交道。与“四世三公”出身的袁绍相比,刘备更能了解普通人的所思所想和他们的需要,最熟悉人间的“烟火气”。这些经历让这位“地摊少年”最终成为一代开国皇帝。

来源:文史天地

 
主办:石首市博物馆
鄂ICP备15020208号-2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6-2018 www.gsmlbw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安备案号:4210810200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