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天地 - 正文
文史天地
【人物春秋】黄克诚将军率新四军三师挺进东北
发布时间:2020/7/29 11:25:21    
 

1945年8月9日凌晨,苏联红军对日本关东军的远东战役突然打响。共计128个师的苏联红军长驱直入,在猛烈的攻击下,日军很快丧失了抵抗能力。8月15日,关东军与其他战区的日军奉命收听东京的广播。裕仁天皇宣读了终战诏书。日本的突然投降,对国共双方都是十分意外的。无论是散布在各根据地的八路军、新四军,还是在西南的国民党军,都还没有准备好接收东北。于是,东北就这样被苏联红军暂时“接管”了。

苏联出兵东北的消息,毛泽东与中国普通老百姓一样,也是通过广播才获悉的。对于东北,毛泽东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他在七大上就指出:“东北是很重要的,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当然偏安西南一隅的蒋介石也知晓东北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国民党的命运在东北,盖东北之矿产、铁路和物产均甲冠天下”“没有东北,就没有华北;没有华北,就没有全国”。而随着《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又为其夺取东北提供了所谓的法理依据。

因此,国共双方虽然都想占据东北,但谁都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完全独占东北,谁能捷足先登,谁就取得了打天下的主动权。因此,蒋介石一面命令前线部队加紧向东北进发,一面请求美军将后方的国民党军队运往前线。在得知苏军出兵东北后,中央军委立即下令要冀东和山东的八路军迅速向东北进军。其他各根据地的部队,也接到命令开始向东北进发,一场国共两军之间的“东北竞走”开始了。而黄克诚将军率领的新四军三师,则是进军东北的部队中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一支。

黄克诚


黄克诚,湖南永兴人,1925年入党。1928年湘南起义后,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后来在红三军团工作,与彭德怀共事多年。抗日战争时期,担负八路军开辟华中的任务,任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兼政委、新四军三师师长兼政委。解放战争时期,率部挺进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南省委书记、中央军委秘书长兼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授大将军衔。

1945年9月初,黄克诚率部队回师苏北,9月13日途经华中局驻地时,得知苏联红军已占领东北,同时我军已有部队进入了东北,但国民党军队仍远在西南,一时“鞭长莫及”。黄克诚认为,现在向东北进军,在东北建立根据地是十分有利的。他请时任华中局书记的饶漱石给中央发电,建议立即派大部队进军东北,不管苏联红军同意与否,要下决心进军东北,不可错过时机。

但是饶漱石拒绝了黄克诚的建议。一方面,他认为这不是华中局该管的事。另一方面,黄克诚与饶漱石之间是有矛盾的。1943年的“黄花塘”事件中,饶漱石借整风排挤走了陈毅,事后还开会大肆批评陈毅。性情暴烈、直率的黄克诚当时就公开批评饶漱石,言语非常激烈。饶漱石上报中央决定处理黄克诚,中央表示反对,他才没有得逞。

于是,黄克诚以个人名义,给中央发了一封电报,我们在他的回忆录中还能找到原文。他建议:“东北既能派部队去,应尽量多派,至少应有5万人,能去10万最好。并派有威望的军队领导人去主持工作,迅速创造根据地,支援关内战争。”“以晋察绥三省为关内第一战略根据地,以山东为关内第二战略根据地。”他还强调:“目前我党若没有联系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就不会有大的胜利;没有大规模决战的胜利,就不会有联系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故集中兵力决战,当为当前之急,如依靠谈判或国际干涉,均带有极大危险性。”

黄克诚将军与夫人

之后,黄克诚就率部前往两淮,进行两淮战役。他的建议与中央的想法不谋而合。刘少奇向正在重庆谈判的毛泽东通报情况时,也特别汇报了黄克诚的意见,得到了毛泽东的同意。

9月23日,就在黄克诚攻克淮安的第二天,他接到了中央要他率新四军三师挺进东北的命令。黄克诚马上开始准备进军东北的相关事宜。进军东北,不比以往的战略转移,而且要在国民党大部队进东北前赶到,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准备工作也比较复杂。

当时,华中局曾指示黄克诚:中央通报,东北物资武器很多,你们现有的武器可以留下交给地方。黄克诚并不这样乐观,近20年的军旅生涯使他考虑问题更全面,对不利因素的考量更多一些。万一到那里没有枪,怎么打仗?万一路上遇到情况,没有武器怎么行?

时值9月,部队到东北时正好是冬天,三师常年活动于苏北,没有经历过东北的寒冬,解决过冬的棉衣,更是紧迫的问题。因此尽管受到一些责难,他还是坚持两条:一是部队要全副武装,多余的武器可以留下,二是要带上棉衣。

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对的。后来,苏联红军顾忌国民党方面和国际的舆论,一度禁止我军再使用日军军用仓库中的物资。许多空手进入东北的部队没有枪,根本无法作战;在新区没有群众基础,也筹集不到过冬的棉衣,使得初期的作战面临很大的困难。

9月28日,黄克诚率三师主力4个旅、3个特务团共35000人,从淮阴踏上千里北上的征途。

部队出发之前,华中方面曾指示三师在到达山东后,停下来协助山东部队作战一段时间。在行军途中,黄克诚再三考虑,认为在山东滞留非常不利,因为国共两军都在争相赶往东北,路上耽误时间对进军东北恐造成不利。于是,黄克诚在10月4日再次给中央军委发电,建议部队到山东后,不宜停留,稍事休整立即北进。军委于6日回电指示:“为迅速达成战略任务,三师部队在到达山东后,应兼程北进,不能在山东担负战斗任务。”10月12日,三师到达山东临沂地区休整补充粮食,准备向河北进发。

10月14日,三师离开临沂继续北进渡过黄河,在26日到达渤海区,并于10月31日穿过津浦铁路进入河北,跨过永定河后在廊坊地区越过平津铁路。终于在11月10日抵达冀东的三河、玉田一线,距离长城已经只剩30公里。此时碰到连日大雨,部队雨具少,再加上长时间行军的疲劳,黄克诚决定就地休息两天,准备从山海关出关。

但此时东北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国民党第十三军石觉部已经逼近山海关,与来自山东根据地的杨国夫部接触交火,经山海关出关的道路已经被堵。因此黄克诚决定,直接就近从冷口出关进入东北。但是在11月11日,三师接到东北局命令,要三师直趋山海关配合杨国夫师歼灭进攻之敌。还没等部队做好准备,13日又接到东北局电报,要三师改向抚宁集结,会合山东梁兴初师歼灭另一股敌人。而此前,黄克诚还接到过军委的电报,要三师迅速向锦州集中。一时间令出多门,使得部队混乱起来。

因此,黄克诚在14日,再次直接向中央军委发电并转东北局,说明了部队极度疲劳的情况以及向抚宁集结作战的困难。并直接向军委请示下一步的作战指示。当日,毛泽东就以军委的名义回电,命黄、梁部分路平行前进,到锦州地区休整。他又电示东北局:黄、梁两部,远道新到,官兵疲劳,地形不熟,目前开至抚宁必无好仗可打,应开赴锦西、兴城一带,让部队休整,消除疲劳。

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黄克诚率部从冷口出关,于25日到达锦州。

新四军三师主力部队35000人从苏北淮阴出发,历时两个月,跨越苏、鲁、冀、热、辽五个省,完成了进军东北的任务。部队因长途跋涉、伤病等原因,发生一些减员,到东北时还有32000人。成为东北人民自治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

虽然历史不容假设,但如果没有新四军三师这样一支强大的力量,我军在东北面临的将是另一种局面,之后能不能在北满建立根据地都是未知数。而从挺进东北的三师中,更是走出了一位大将(黄克诚)、两位上将(洪学智、刘震)和两位中将(吴法宪、吴信泉),为中国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来源:《文史天地》第270期

 
主办:石首市博物馆
鄂ICP备15020208号-2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6-2018 www.gsmlbw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安备案号:4210810200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