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天地 - 正文
文史天地
张九龄:岭南名相第一人
发布时间:2020/4/17 9:58:30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名句,每到中秋之时或者月明之夜,人们总会吟诵这诗句,记起这位诗人。其实,张九龄远不只是一位诗人,他更是一位政治家,是唐朝开元年间的一位著名宰相。

一、聪慧博学,文场元帅

张九龄(678—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据《旧唐书·张九龄传》记载,张九龄小时候就很聪明敏捷,他7岁时就能写文章,13岁时曾经拿着自己的文章去拜谒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读了以后,看着这么幼小的孩子竟写出这样好的文章,大为惊异,不禁赞叹说:“这孩子的前程真是无可限量!”

民间更是把他传为神童,说张九龄7岁那年的春天,随着家人去宝林寺游览,恰巧遇到韶州太守带着一些人来庙里进香。张九龄在庙里看到桃花盛开,一时高兴,便随意摘了一枝。没想到迎面就遇见太守一行人来了,他便急忙将那花藏在了衣袖里。

这情形早被太守看见了,他觉得这孩子活泼可爱,便上前逗他说:“我出个对子,你若对得上,就赏你供果吃。”张九龄虽说只有7岁,但一点也不害怕,他连连点头说:“好啊,请大人出题吧!”

太守出了个上联:“白面书生袖里暗藏春色。”张九龄不假思索,接口应道:“黄堂太守胸中明察秋毫。”太守大吃一惊,没想到小孩子竟然对得这么快,这么好。于是又出一对:“一位童子,攀龙攀凤攀丹桂。”张九龄抬头一看,见前面立着三尊很大的佛像,就立即答道:“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太守不住地点头,向着张九龄的家人夸赞不已。 

周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24岁的张九龄参加了进士考试,主考官沈佺期对他的考卷十分赞赏,因而一举高中,名列第一。当榜单公布之时,没想到引起一片哗然,那些落第的考生纷纷不服,说是主考官的偏袒。他们以旧眼光来衡量,说一个来自岭南蛮荒之地的考生,有什么资格独占鳌头?因为岭南地方离中原很远,自古称为蛮荒之地,多少年来很少有人考出好成绩,因而就有严重的地域歧视。这种议论一直传到了朝廷。中书令于是下令重考一次,结果还是张九龄的成绩最好,于是就任命张九龄为秘书省校书郎(见《张九龄神道碑》)。神龙四年(708年),当时的太子李隆基正想有所作为,便召集天下有文采有学问的人士,亲自策问,张九龄又参加了这次考试,对策优等,被升为右拾遗。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就改任张九龄为左拾遗。

张九龄走上仕途之后,开始比较顺利,也与他的才华是分不开的。当时的宰相张说不仅官位高,而且文章写得好,被人誉为“大手笔”,是当时的文坛领袖。

早年,张说曾经因为直言不讳,得罪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昌宗,被放逐到岭南。当张说经过韶州时,读到了张九龄文章,就很惊异,夸奖此人的文章“有如轻缣素练”,能“济时适用”,预言张九龄日后将“后出词人之冠”,意思是张九龄将是未来文人的领袖。

张说看重张九龄,觉得他很有才华,因而不断地提携他,并与他认为同宗。唐玄宗也很欣赏张九龄。每当张九龄奉旨撰写敕文时,常常是不需草稿,援笔立就,深为玄宗所倚重。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喜好文学的唐玄宗曾经对侍臣说:“九龄文章,自有唐名公皆弗如也,朕终身师之,不得其一二。此人真文场之元帅也。”真是赞赏备至。

确实,张九龄是继张说之后的一代文宗。一方面是他首倡唐诗中山水田园诗派,开创了以感怀为主、兼吟山水的五言古诗。他的诗,词采清丽,诗意超逸。《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作。虽然有些诗篇散失了,现存还有217首,在当时也是多产的诗人。清朝人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现在几乎家喻户晓,它的开篇便是张九龄的《感遇》诗,可见张九龄的作品影响的深远。 

另一方面,张九龄还广泛团结了一批文学人士,在他的周围聚集了很多出类拔萃的文人。像王昌龄是他的属下,王维为右拾遗、卢象为左补阙,都是经他提拔的。在荆州时,他还邀请孟浩然做幕宾。在他的倡导下,文坛非常活跃,诗歌园地十分繁荣,他有力地推动了盛唐文学的发展。

二、忠耿率直,敢于进言

张九龄为官几十年,从校书郎、左拾遗、右拾遗、左补阙、礼部员外郎等官职,一步一步地一直做到了宰相。虽然也几经波折,上下沉浮,但他的忠耿率直的性格一直没有改变。他不怕触怒皇帝,也不怕得罪权臣,他对一些事敢于进言,坚持自己的意见。

张九龄在主理朝政时,多次直接向皇帝进谏,规劝唐玄宗要居安思危,整顿朝纲。

遇到棘手的问题,他不回避,不妥协,敢于亮明自己的观点。有一年,唐玄宗很宠爱武惠妃,想借故废掉太子李瑛,而立武惠妃的儿子,以便将来继承皇位。面对这样敏感的话题,大臣们虽然都有看法,但都不敢发表反对意见。张九龄却坚持反对。他引经据典,并用隋文帝废掉太子而酿成亡国的教训来规劝唐玄宗。武惠妃了解到张九龄是废立太子的阻力时,就派心腹宦官秘密地去见张九龄,想拉拢他,说服他。宦官对他说:“有废就有兴。大人若肯帮忙,宰相之位就可以长久。”张九龄一听十分生气,他怒叱道:“宫闱怎么能干预朝廷之事呢?”他把这宦官骂走了,而且立刻奏报皇帝。这虽然得罪了武惠妃,也使得唐玄宗不高兴,但张九龄保全了太子的地位,稳定了朝廷的形势。

张九龄总是把规劝皇上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他从不迎合皇帝。有一年“千秋节”(唐玄宗定自己的生日八月初五为千秋节),群臣纷纷在大殿上向唐玄宗祝贺,献上奇珍异宝。唯独张九龄不一样,他的礼物是一个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布包。他在殿上高声说:“臣敬献陛下一方宝镜。”可当他将布包打开时,人们一下子都笑了,原来那不过是五册书,根本不是什么宝镜! 

张九龄是有意这么做的,这五册书是他亲自写的。他见唐玄宗有些安于享受,怠于政事,于是费了几个月,撰写了这五册《千秋金鉴录》,把它当做生日礼物献给皇帝。书里引经据典,举了一些历史上的治乱兴衰的案例,探究其中的经验与教训,给唐玄宗敲了敲警钟。

唐玄宗这时还比较清醒,他接受礼物后非常高兴,称赞这是他收到的最好的生日礼物,并且赐给张九龄一批珍贵书籍,表示奖励。 

范阳(今北京)节度使张守珪长期镇守边疆,因为抵御契丹来犯,斩杀了契丹的一位大官,立了大功,唐玄宗要奖励他,想提拔他担任宰相。张九龄对此表示反对。他很直率地说:“宰相者代天理物,非赏功之官也。“意思是宰相是代替皇帝来治理天下的,有了当宰相的人才,才能任命,不能拿宰相这官职来奖赏功劳。他还举例说明历史上一些朝代的败亡,不少都是由于官员不称职而造成的。唐玄宗解释说:“这不过是给他一个名号而已,给一种荣誉罢了,有什么大不了呢?”张九龄说:“名号是不可以这么给的,假若有人平定了东北二虏(奚族和契丹),那陛下您又封他们什么官呢?”唐玄宗无言以对,只好作罢。

张九龄对皇帝是这样,对他有恩的人也是这样,总是坚持原则,不徇私情。该提出的就提出来,绝不隐讳。张说对张九龄一直很器重,也是他的伯乐,对他没少提携,两人的关系也很密切,但该提意见时,张九龄也毫不客气。

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要去泰山封禅,这是皇帝东巡、祭祀天地的大典,在皇权时代这是一件大事。当时张说是宰相,这事由他来主持。哪些官员陪同皇帝去祭祀都由张说来决定。在这情况下,张说就多是推荐一些与他亲近的官员,他自己官署中的一些文书小吏也得到推荐,对他们加以晋级,有的还破格授予五品官职。对这种情形,张九龄很看不惯。当张说命令张九龄草拟诏书时,张九龄很坦率地劝张说:“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不是私人的东西,我们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臣排在后面。如果颠倒了次序,就难免会带来批评和指责。现在登山封禅,是要广施恩泽,这是千年一遇的大事。有名望和品德高尚的人,不能蒙受恩泽,而把您官府中的小吏末流都加官晋爵,这么做合适吗?我担心这诏令出来之后,天下各地的人会感到失望。现在起草的时候,还来得及更改,希望您慎重考虑,谋划好这件事,不要留下什么遗憾和悔恨。”

张说没有接受张九龄的意见,他说:“事情已经定下来了,就这么办。荒唐无据的议论,哪里值得担心呢?”后来诏令一出,朝廷内外全是指责之声,张说因此威望大降。事实证明张九龄的意见是正确的,他考虑得非常周到。

有一次唐玄宗准备把凉州(今甘肃境内)都督牛仙客提拔为尚书。张九龄不同意。他坚持说:“这不可以,尚书一职,是古代的纳言官,以前多用旧相担任,或者用历任内外高职而且是德高望重的人来担任。牛仙客只是地方上的一个小吏罢了,让他担此重任,天下人将会怎么议论。”唐玄宗又打算赐牛仙客实封户,张九龄说:“汉朝的法令,不是有功之人不封。唐遵汉法,是太宗定下的制度。陛下要赏赐牛仙客,可以赏钱财,不能给他封地。”对张九龄的极力反对,唐玄宗很不高兴。

一贯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本来就不学无术,当他看到张九龄被皇帝赏识,就非常妒忌,常向唐玄宗进谗言。第二天,李林甫就对唐玄宗说:“牛仙客,是有宰相之才的人,担任个尚书有何不可?张九龄一介文官,拘泥于古义,以致失大体。”唐玄宗听了很中意,因此决定要重用牛仙客。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牛仙客被任命为知政事,张九龄升任为尚书右宰相,免去了知政事一职。这实际上是明升暗降。张九龄虽然忠心耿耿,但因屡次犯颜直谏,终于招致了唐玄宗的不满,加之佞臣李林甫的诋毁,所以当了三年宰相后,就被唐玄宗免了。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监察御史周子谅因为乱讲吉凶之事,被唐玄宗严惩。而周子谅当初是由张九龄举荐的,所以张九龄犯了举荐不称职之罪,被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春,张九龄请求回乡扫墓,不幸因病去世,终年62岁。唐玄宗赠封他为荆州大都督,谥号为“文献”。

张九龄的罢相可以说是一个分水岭,唐朝从此由盛而衰。从他罢相以后,再没有人能够直言进谏,唐玄宗也就失去了一面很好的镜子。无怪乎宋人晁无咎曾感叹地说:“九龄已老韩休死,无复明朝谏疏来。”(韩休也是玄宗前期的一位敢于进谏的宰相)

三、远见实干,风度翩翩

张九龄不论是在朝廷做官,还是身处外地,他总是勤勤恳恳,关注民生,是一位实干家。

开元四年(716年)秋,张九龄因为直言,得罪了宰相姚崇,于是就辞官回乡侍奉母亲。他回到岭南,住了一年多。亲眼见到家乡的交通不便。对大庾岭梅关那“人苦峻极”的险阻很有感受,便向朝廷上奏,请求开凿大庾岭路,以改善南北交通。他的建议得到批准后,就自任开路主管,趁着农闲的时间募集民工,开始了这个浩大而艰苦的工程。张九龄亲自来到现场,走山道,斩荆棘,不辞劳苦,亲自勘查,指挥施工。大庾岭古道终于贯通了。道路修通后,他还撰写了《开凿大庾岭路序》,记述大庾岭开凿之后,公私贩运方便了、安全了,道旁客栈馆店、茶坊酒肆鳞次栉比,商贩络绎不绝的繁荣景象。  

大庾岭古道的修通,为唐代南北交通做出了巨大贡献,它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往来,加快了岭南的开发,造福子孙后代。后来宋代大量移民南下,这条道路就成了最方便的通衢大道。后人有诗赞道:“开关修道曲江公,南北通途百代功!”并且在道边塑像以供人们千秋万代瞻仰。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九龄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尽管唐朝这时还处在全盛时期,但张九龄却看到了社会的隐忧。他于是针对一些社会问题,提出了以“王道”代替“霸道”的治国之道,强调要注重民生疾苦,要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在他起草的诏令里,张九龄把发展农业放在了首位。为了在中原地区推广南方的水稻种植技术,他甚至亲自兼任河南稻田使。由于这些措施,唐王朝在开元末和天宝初,国家财力和百姓福祉都达到了唐朝以来的高峰。在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一石米的价格都不到两百文钱,布帛价格也很低廉,民众安居乐业。 

张九龄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很有风度。史书里描述他是“耿直温雅,风仪甚整”,意思是说他性格耿直,温文尔雅,还很讲究风度仪表。

据史书记载,张九龄不论是在家闲坐,还是上朝,或会客,他总是穿戴得整整齐齐;走起路来总是昂首挺胸,步伐矫健,精神抖擞;眉宇间也常常是神采飞扬。从外表看,人很稳重、气宇轩昂,从容不迫。

每当唐玄宗看到张九龄上朝时那“风威秀整”,气质不同于旁人时,他总是眼前一亮,很高兴地对身旁的人说:“朕每次见到张相,都感到精神为之一振。”后来张九龄不在了,每当有人向唐玄宗推荐宰相人选时,他总是要问推荐者:“风度得如九龄否?”意思是那人的风度跟张九龄相比怎么样呢?可见在唐玄宗的心目中,张九龄的风度已经成为官员们的楷模,成了他挑选宰相的一个标准。

因为张九龄是韶州曲江人,人们就把他的风度称为“曲江风度”,有时又称“九龄风度”。后世为了纪念他,在他的家乡曲江还修建了“风度楼”,命名了“风度路”,可见他的影响之大,“曲江风度”至今还是千古美谈。

张九龄不仅风度翩翩,而且还有远见卓识。在一些事情上能见微知著。在事情未发生时,就有一定的预见性。

张说当宰相,大权在握之时,一见到负责田户租税的御史中丞宇文融向皇帝启奏事情时,就多有所阻拦,常常建议皇帝不要听从宇文融的意见,这自然引起宇文融的不满。张九龄看在眼里,便提醒张说,要他对宇文融有所提防。结果张说不以为意,毫不重视。没过多久,张说果真被宇文融弹劾,罢掉了知政事的官职,张九龄因与张说关系密切,也受到牵连而贬官。

对安禄山,张九龄更是没有好印象。当初安禄山曾以官职不高的范阳偏校的身份入朝奏事,张九龄曾见过他一面,见他态度张狂骄慢,便对官员裴光庭说:“乱幽州者,必此胡也。”因为安禄山是胡人。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范阳节度使张守珪的裨将安禄山与奚族、契丹作战时失败,罪大当诛。张守珪便将他押解到京,建议将其斩首。张九龄这时正任宰相,他见到报告后,当即批示:“过去穰苴(春秋末期齐国的军事家)出师,斩杀误期的监军庄贾;孙武训练士卒,斩杀不听令的妃嫔;现在张守珪的军令一定要执行,安禄山应该处死!”强调要严格执行军令。

然而唐玄宗却没这样想,他觉得安禄山骁勇,便赦免了安禄山。面对这情况,张九龄上奏说:“安禄山狼子野心,面有反相,臣请按罪诛之,以绝后患。”唐玄宗还是不同意,他对张九龄说:“你不要因为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而误害了忠良。”唐玄宗没有接受张九龄的意见,把安禄山放回去了。

这里唐玄宗引用了一个典故,来驳斥张九龄。那就是14岁的石勒(后来建立后赵,当了皇帝)曾在洛阳倚着东门长啸了一声,官员王衍听了,就认定他将来是个叛党,要把他杀掉。虽然后来的事实证明王衍说对了,但唐玄宗还是觉得安禄山跟石勒不一样,要张九龄别因为这个典故而错判了好人。 

后来的事实却被张九龄说对了,到了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果然造反,史称“安史之乱”。它沉重地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当安禄山的叛军浩浩荡荡逼近京城长安之时,唐玄宗不得不慌忙地逃往四川。他一路上风餐露宿,苦不堪言。在这时候,唐玄宗才想起了张九龄当年诛杀安禄山的劝告的多么正确,是多么有先见之明!想起这些,唐玄宗悔恨得潸然泪下,便不禁念出了一副对联:“蜀道铃声,此际念公真晚矣;曲江风度,他年卜相孰如之。”这联语的意思是,在这逃亡的路上,听到车马的铃铛之声,此时想起张九龄来真是太晚了啊;先生那风度,将来挑选宰相时不知谁还能赶得上您呢!表达了自己的悔恨和对张九龄的怀念。而此时张九龄已经去世15年了,唐朝哪还有盛世的模样呢,早已是烽火遍地,满目疮痍了。

唐玄宗在悔恨之余,还专门派出使者,到曲江张九龄的墓前去祭奠,并抚慰其家属,以表达自己对张九龄的崇敬。

张九龄虽以诗歌闻名于世,为后人所知,但他的品格、风度,远见卓识、历史功绩都令人景仰,他是我国岭南籍少有的名相,也是开元盛世最后的一位名相。无怪乎清初著名文学家王夫之称赞他:“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

【北京市文史学者】

来源:文史天地

 
主办:石首市博物馆
鄂ICP备15020208号-2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6-2018 www.gsmlbw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安备案号:4210810200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