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天地 - 正文
文史天地
石首三大历史文化之谜
发布时间:2019/4/16 11:49:19    
 

古老的石首大地,深邃而又神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多少学者名流、英雄豪杰把石首作舞台,上演了一幕幕名垂青史的的剧目。然而,由于多种原因,有关一些重大事件的历史遗迹已经难以寻觅。其记叙亦在史籍中或是寥寥数语,语焉不详;或是道听途说,多有纰漏。这样就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从现存的一些相关资料来看,其中有以下三大文化之谜值得我们去做进一步的考证和研究。

 

刘备招亲之地在绣林还是在镇江?

 

石首城北的绣林山巅,至今玉立着一尊孙(尚香)夫人的塑像,塑像附近有一座绣林亭。相传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刘备东吴招亲迎娶孙夫人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绣林山亦因刘备看见招亲时山上山下结绣如林,场面极为壮观而得名。

然而,在江苏镇江市的北固山上,迄今也建有多景楼、甘露寺、凌云阁等著名建筑。当地人说:多景楼就是孙夫人的梳妆台故址,当年吴国太就是在甘露寺相中女婿刘备的。

镇江人的理由是: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刘备势力发展很快,出于扩张地盘、增强实力的原因,孙刘联盟面临着一场危机。在此形势下,“(孙)权稍畏之,进妹(孙尚香)固好。”“先主(刘备)至京见权,绸缪恩纪。”这里的“京”就是指京口,即现在的镇江,因而刘备就是在镇江迎娶的孙夫人。另外,名著《三国演义》中也有刘备甘露寺招亲的详细记叙。

然而早在1984年,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杨志玫就在当年《文史知识》第六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甘露尚未建寺,何来刘备招亲》的论文,指出刘备甘露寺招亲,纯系小说家虚构。据考,刘备招亲之时,北固山上当时还根本没有甘露寺。即使此寺是在甘露年间所建,那也是孙权的孙子孙皓在位的年号(公元265年)那一年,上距刘备招亲的那一年(建安十四年即公元209年)已经50多年了。

杨志玫教授的解释是:刘备招亲的地点是在当今湖北石首之绣林山,这在胡三省注《资治通鉴》词条“刘郎浦”一名时有所记叙:“江陵府石首县沙步(埠)有刘郎浦,蜀先主纳吴女处也。”另外,古籍《读史方舆纪要》中亦云:“绣林山,(石首)县西南二里......昭烈娶孙夫人于此。”杨志玫教授认为,刘备“至京见权”是结婚以后发生的事情,而且见后不久便即刻“昼夜兼行”赶回公安了。仔细玩味“进妹固好”的“进”字,则是孙权把妹妹送到刘备驻扎的地方颇有可能。这样,甘露寺不仅不是刘备招亲的地方,而且镇江也不是刘备的洞房所在了。

石首市地方志办公室的胡永华亦认为,刘备在石首迎娶孙夫人的理由比较充分。他说,刘备天下枭雄,自然不会受制于人。《三国志庞统正传》说:“孙权以妹妻先主,妹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保婢百余人,皆亲执刀恃立。先主每入,衷心常凛凛。”可见,孙权防着刘备,刘备也防着孙权。孙权和刘备之间,既相互依靠,又相互畏忌,而又以畏忌为主。这就决定了刘备招亲结婚的地点,既不会在孙权的腹地江苏镇江,也不会在刘备的腹地湖北公安,而只能在孙权与刘备势力交界之处的湖北石首(此时,石首隶属华容县,为周瑜辖区。加之石首紧邻公安,当为孙刘势力范围的交界处)。

尽管如此,关于刘备招亲之地的事事非非,仍有待进一步考辨。

 

俞伯牙遇知音发生在调关还是在汉阳?

 

武汉汉阳龟山西麓,月湖之滨,有一座亭台人称“古琴台”。相传春秋时期晋国上大夫俞伯牙巧遇知音钟子期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这座古琴台是后人为纪念他们而修建的。

汉阳人说:据《吕氏春秋本味》记载,俞伯牙善于操琴,且造诣极深。某一年中秋之夜,他泊舟月湖,弹琴自娱,遇汉阳钟家村名士钟子期。伯牙邀子期上船,继续弹琴。他开始一曲意在高山,子期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他又弹了一曲意在流水,子期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俞伯牙为得到一位深懂音乐、理解自己的朋友而大喜过望,于是与他结成了莫逆之交,并约定来年中秋再在此相会。次年俞伯牙如约而来,却不见钟子期的踪影。一打听,方知钟子期早已病故。伯牙来到子期墓前,低徊凭吊,不胜伤感。最后他断然摔碎瑶琴,表示今生再不弹琴,因为这个世界上再没有“知音”了。后人在他们相会的月湖边建起了古琴台以示纪念。关于琴台开始建造的时间,南北朝时梁简文帝《登琴台》一诗可为佐证。诗中写道:“鞠阶残昔经,复想鸣琴游。音容万春在,高明千载留。”可见琴台在公元五世纪就有了。

无独有偶,在石首调关(古名调弦口)镇一带自古以来也一直流传着俞伯牙在此调弦遇知音的故事。调关古调弦亭建于宋朝,由于年久失修毁于民国。1999年,调关镇人民政府在调弦河口建立了一座“高山流水遇知音”的雕像。雕座上,俞、钟二人的形象栩栩如生。调关人说,俞伯牙在调弦口遇知音钟子期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有证可查。据史家考证,“调弦”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出自“调弦河”一名。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驻襄阳镇南大将军杜预为漕运而下令在此开河,因河口位于相传俞伯牙当年调弦抚琴遇知音之地,始名调弦河。此名至今已沿用1700多年之久。清朝乾隆丙辰年编《石首县志》云:俞伯牙从楚都东下,停舟鼓琴于此,弦渐而调之,因以得名。此处为荆江穴口之一,故又称调弦口。咸丰乙卯年(公元1855年),官府在此设巡检司,置水路关卡,故又名调关。明朝著名文人张璧(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王启茂、张权、张维、李永忠、李宗瀚及清朝文人墨客卫嘉、王承禹、汪一元等均先后以《调弦亭》为题赋诗作词,而尤以王承禹《调弦亭》一诗广为传诵,现今刻于调弦口雕像石座上。王承禹咏道:“昔年高山流水意,此日清风朗玉亭。有客雅能传古调,不知曾得子期听。”而汉阳古琴台鲜有这样久远且广为传诵的诗句,所建古琴台也比调弦河得名晚200多年之久。据此,我们有什么理由再否认俞伯牙调弦口抚琴遇知音一说呢?

二是有迹可寻。至今调弦口一带仍有马鞍山、摔琴台、伯牙口和七贤村等地名,且遗迹尚存,这些均与《古文观止》载《俞伯牙摔琴遇知音》一文里所记叙的地名刚好吻合。

三是有物可证。1998年10月,调关镇附近(马鞍山地区)出土了一件震惊世人的历史文物——博钟。这件稀世之物何以沦落至此,引起了人们的种种猜测。有人认为,古代司乐之官往往以“钟”为姓氏,而钟子期或许是一位隐居田园的乐尹,此钟说不定就是钟氏家族的遗物。客观地说,普通的平民百姓是听不懂俞伯牙的琴声的。由此推断,钟子期隐居调弦口是有可能的。

四是有口皆说。俞伯牙调弦口遇知音的传说在当地已经流传很久,迄今无论你遇到哪一位调关人,他们都会津津乐道地讲叙这个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故事。

 

范蠡墓在石首桃花山还是在华容城关镇?

 

范蠡又名陶朱公,楚国人,早年经知心好友文种向越王推荐,任越国上将军兼宰相之职。后来他辅佐越王勾践打败了吴王夫差,成为春秋末年的一介名士。勾践称霸后,范蠡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理劝说文种归隐山林,文种却不以为然(后来果然被吴王所杀)。于是范蠡便悄然离开朝廷,用船载着美人西施,泛游五湖四海去了。

关于范蠡的寿终之地,晋代王隐《晋书地道记》中记载:“陶朱冢(范蠡墓)在华容县,树碑云越之范蠡也。”《史记集解》中亦有“陶朱公冢在南郡华容县西”的注释。历来省志、府志、县志等均有关于“陶朱公(范蠡)冢在华容县西”的记叙。如康熙二十三年版《湖广通志》记载:“春秋越人霸,越复,(范蠡)作四湖游,寓赤山,其湖曰蠡湖(系洞庭湖湖汊,今常德市境内)。”又云:“范蠡墓,在华容县西。”清朝《湖北通志》载:“陶朱公冢在华容县西,有碑云,是越之范蠡。”清朝《汉唐地理书抄》云:“华容县西有陶朱公冢……”据此看来,“华容县西”实为范蠡寿终之处。

华容县城西在历史上确有一座被称“范蠡墓”的石墓。1958年所编《湖南省志文物志》上说:“(范蠡墓)现属华容护城乡,尚完好。”1992年编《华容县志》说:“范蠡墓位于县城西半里外田家湖边。1957年前,该墓石墓墓体及石雕翁仲、灵兽群像犹存。文化大革命中墓地被毁,先垦为田,后辟为街。”现华容人欲重修范蠡墓。华容人一直认为,古籍中云范蠡墓在“华容县西”即当地的“华容县城以西”,曾有实体为证(原属护城乡,今属城关镇)。

真是无巧不成书。在石首桃花山镇鹿角头峰山腰亦有一座“范蠡墓”,山下还建有范蠡庙。石首人认为,古籍云“华容县西”非当时“县城西侧”之义,而是古华容县“县境西部”之意。据考,今日之石首,加上今华容北部和监利境域,统为古华容县地。石首桃花山鹿角峰,正在当时所指的“华容县西”,即地处县境西部。因此范蠡墓当在今石首桃花山,而非现华容县城关镇。

石首人认为,范蠡寿终桃花山理由有三:

第一,有史可查。自石首建县之时起,历代省志、府志、县志中都载有石首桃花山有范蠡墓的史实,并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凭吊游览,同时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如北宋陈师道《范蠡墓》咏道:“千篇奏牍漫多知,百战收功未出奇。名下难居身可辱,却将湖海换西施。”

第二,有迹可考。桃花山范蠡墓的石碑,解放后尚存,1958年被毁。范蠡庙在历史上亦是屡毁屡建,明朝兵部尚书刘大夏(华容人)曾为石首范蠡庙写过庙文。范蠡饮马池,至今仍存有遗迹。

第三,有口皆碑。有关范蠡的故事传说自古以来在桃花山民间广为流传,妇孺皆知。如范蠡经商致富、范蠡烧窑养马等。

另外有人认为,范蠡墓既不在石首桃花山,也不在华容城关镇。理由是据古籍《国语》云:“勾践灭吴,及至五湖。范蠡辞于王曰:君王勉之,臣不复入国也。遂乘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也。”这就是说,范蠡归隐之后,就在这个世界上销声匿迹了。

范蠡墓之谜,有待后人破译。

地处长江中游和楚文化核心区域的石首,地方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研究和探寻石首三大历史文化之谜,对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和促进区域经济文化建设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来源:石首市新闻中心)

 
主办:石首市博物馆
鄂ICP备15020208号-2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6-2018 www.gsmlbw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安备案号:4210810200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