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物保护 - 正文
文物保护
亘古的文明
发布时间:2017/3/7 17:08:45    
 

亘古的文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走马岭遗址“的保护开发与利用

彭 涛

华夏文明,延绵不息,源远流长。中华大地,是人类起源进化的摇篮之一,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大约在1万年以前,中国进入新时期时代。人类从攫取经济过渡到生产经济,出现了农业、家畜饲养、制陶、纺织等。中国辽阔大地上众多的氏族部落新罗棋布,出现了礼器、原始符号、原始文字、大型祭坛、城址等文明因素,当时的石首也正处于早期文明的前夜。

一泻千里的长江咆哮着冲出山峡,浩浩荡荡进入宽阔平坦的荆江河道,一路毫无阻碍地穿过九曲回肠之处,突兀再现一座座浅山,这里便是著名的江南古城——石首。据《读史方舆纪要》载:“自竟陵南至大江、并无岗陵之阻,渡江至石首,始有浅山,石首者, 石自此而首也”。 自古以来,石首就以“有石孤立”于城北石首山而得名。上属荆州之域,苗蛮北濮之地,商代属越族,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国的军事重镇和战略要地。

石首于西晋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建县,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悠久的历史,为石首带来了丰富的文物资源优势。优越的地理位置,是人类居住、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人们有理由相信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曾演绎过一幕幕鲜活的人间传奇,留下并保存着一处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走马岭遗址”,是石首境内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该遗址位于石首市东升镇走马岭村与屯子山村交界处,西北距石首城区15公里,北距长江12公里,西南与石首市最大的湖泊上津湖紧紧相连,地处低山丘陵向平原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走马岭缘自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羽在此策马扬鞭、厉兵秣马而得名。

走马岭遗址于上世纪1989年走马岭村砖瓦厂取土制砖时发现。

1990年至1991年, 荆州市博物馆与石首市博物馆考古人员联合,对走马岭遗址进行了4次考古发掘,累次发掘面积共计1200m2,出土文物8千余件。其中,如磨制精美的石钺、石斧、石凿等石器,以及制作水平和烧制工艺在国内同类遗址中属于上乘之作的陶猪、陶鬶、陶罐、镂孔豆等原始陶器,被文博界专家称之为精雕细琢、鬼斧神工。

经专家确认,环绕走马岭遗址一周的不规则圆形土垣为距今约5000多年前的原始古城,该古城保存完整,护城河清晰可见,宽度约30—50米,城堡最高处距地面13米,十分壮观。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古城之一,是全国同类古城中最高的古城。

1998年,由原荆州博物馆考古部主任、现任武汉大学科技考古中心办公室主任陈官涛教授撰文的《湖北石首市走马岭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考古》刊物发表。

2001年6月25日,国家文物局将走马岭遗址批准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1月,石首市人民政府在走马岭遗址树立保护标志,建立和完善了走马岭遗址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

2005年,由荆州博物馆副馆长贾汉清、杨开勇撰文的《湖北公安、石首三座古城勘察报告》由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出版的《古代文明》第4卷发表。

今天,当人们伫立在高高的走马岭古城之上,还能清晰可见城垣四周分布着5个明显突起的土峰,当地人形象称之为东蛾子山、西蛾子山、东沙帽山、西沙帽山和砚盘山。

2015年7月2016年1月,武汉大学考古系对走马岭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发掘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收获和认识。

第一、走马岭城墙及城壕的外围有一周防御性“墙体”,包括西城壕外的狗赶张土墩、南面和东面的蛇子岭及延续部分。这些土岗、土墙与屯子山一起,构成了走马岭城的外围防御体系,这一体系应该就是后世外城的雏形。这是国内考古证实的最早的内、外城结构。

第二、走马岭城的城墙从西北经东北角到东南角一带的城垣均较宽,剖面呈台阶形,外侧部分修筑成耸立的拱形土墙,应主要承担军事防御功能。内侧的平台上普遍分布有文化堆积,包括房基和灰坑等,应该为居住地所用,承担了防御洪水的功能。走马岭城墙西部城垣相对较窄,只堆筑成一道土堆。

第三、在走马岭城内西南部、中部等较低洼的低地少见文化层分布,特别是西门向城内西—东方向的范围内的部分探孔打到淤泥层。联系到走马岭城址西南部与上津湖相连,西门恰好与上津湖相对,其为水门的可能性极大。而西门向城内西—东走向洼地范围内的淤泥层表明此处曾经为古河道。这与城内居民居于城垣高地相互印证。同时也说明了走马岭先民们在当年除了通过陆路对外运输交易外,还充分利用自然界给予的地理和水利优势,开通城内河道与石首最大内陆湖—上津湖贯通,并与长江相连,由此加强对外进行贸易和漕运等,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力,加速了与各氏族部落的交流和联系。

第四、走马岭城的始建年代应该不晚于距今5300年前的屈家岭下层文化,大致与郑州西山城、杭州良渚城、澧县城头山城的年代相当,是国内发现的最早的城之一。走马岭城的废弃年代大致为夏代早期,其废弃原因应该与中原王朝的南侵有关。

考古资料显示,走马岭古城的沿用时代为新石器晚期,这一时期的原始先民在此生活、繁衍、渔猎、农耕、贸易,达近1000年之久。

历年来,不少国内外文博界专家、游客曾慕名来访。1999年7月,日本、新加坡考古界人士参观走马岭遗址、古城,他们对中华民族祖先的智慧和壮举惊叹不已。2015年7月,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德安亲率博士生参观考察走马岭遗址和武汉大学在走马岭的考古实习基地。特别是当文德安教授接过武汉大学考古发掘领队余西云教授手中一件新出土的、带有中原煤山文化“+”字符号的骨器时惊叹道:“中国文化真是太神奇了”。说明在夏代早期,中原文化已经开始向长江流域和南方渗透。

二十一世纪初期,走马岭遗址出土的文物精品多次赴欧美、东南亚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巡回展览。

石首市人民政府、石首市文化旅游部门为充分利用好走马岭遗址这一宝贵的文物资源,将其打造成融合历史文化和旅游开发于一体的“走马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近年来,积极争取国家、省、荆州市文物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武汉大学达成走马岭遗址考古合作项目,更深层次解读和发掘走马岭遗址的文化内涵。聘请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制作走马岭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成效。

2012年10月,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对石首走马岭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的立项。

2013年3月,聘请武汉海达数云技术有限公司完成对走马岭遗址及北部屯子山遗址的航拍工作。

2013年4月,经过严格的对外公开招投标程序后,由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接对走马岭遗址保护规划编制文本的设计制作工作。

2013年11月13日,市政府分管领导率队赴省文物局参加走马岭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初评。省文物局组织专家组进行专题评审,专家组成员对保护规划编制经过严格审定后,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建议,最后全票通过对走马岭遗址的保护规划编制的省级评审验收。

2014年10月,由武汉大学考古系申报的走马岭遗址考古发掘计划正式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准。

2014年12月上旬,武汉大学考古系与石首博物馆联合,对走马岭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正式启动。

2014年12月22日,走马岭遗址保护规划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

2015年4月,走马岭遗址保护加固与展示工程(一期)立项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复。

2015年5月,走马岭遗址保护加固与展示工程(一期)方案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准。

2015年5月下旬,“武汉大学走马岭遗址考古实习基地”和“走马岭遗址保护工作站”正式挂牌。

2015年6月,与东升镇政府及走马岭村、屯子山村达成考古发掘工作有关事项及青苗补偿等事宜。

2015年7月起,武汉大学考古系正式启动对走马岭遗址考古发掘工作。

2015年7月19日,石首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对走马岭遗址及其附属遗迹进行重点保护的通告》。

2015年10月6日,赴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成功签订走马岭遗址保护加固与展示工程(二期)设计方案。

2016年3月,走马岭遗址保护加固与展示工程(二期)设计方案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准。

2016年5月,武汉大学考古系与石首博物馆联合,对走马岭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二期工程正式启动。

石首市人民政府和市文化旅游部门关于对走马岭遗址和走马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开发、利用理念及后期展望。

一是与鄂旅投公司联合将走马岭遗址与北部屯子山遗址捆绑合一,其开发总面积可达40万平方米左右,这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范围内足以堪称名副其实的大型考古遗址公园。

二是与武汉大学考古系联合,对走马岭遗址进行一系列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更深层次解读走马岭遗址的文化内涵和发掘出土更加精美耀眼的珍贵文物。

三是在遗址上修建两馆两中心。两馆就是“文物陈列馆”和“遗迹馆”,两馆占地面积均在3000平方米以上,文物陈列馆和遗迹馆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化手法,采用精心的空间组合,深刻发掘文物内涵,追求陈列和遗迹展示的真实化、艺术化的完美组合。两中心就是“购物中心”和“上津湖水上生态游乐中心”,两中心具餐饮、休闲、水上生态游乐、购物于一体,让游客在欣赏到精美的古代文物,享受到可口美味和水上娱乐项目的同时,还能购买到以走马岭文物为题材的旅游商品。

四是修复走马岭和屯子山古城墙、护城河的残缺部分,使之成为完整及密不可分的内外城结构的原始古城。

走马岭遗址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浩如烟海蔚为壮观的文物群体中,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考古研究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也是整个长江中下游十分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我们要牢牢把握国家注重对走马岭遗址保护和建设的大好机遇,开展与鄂旅投公司的友好合作,将其纳入我市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使新建成后的走马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融合文物、建筑、陈列、园林之四大特色,成为长江流域和洞庭湖平原的一道亮丽风景,并成为享誉荆楚乃至国内外的历史文化旅游胜地。 (作者单位:石首市博物馆)






 
主办:石首市博物馆
鄂ICP备15020208号-2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6-2018 www.gsmlbw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安备案号:4210810200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