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天地 - 正文
文史天地
中共鄂西特委在石首县建立袁家铺特别乡苏维埃政府
发布时间:2018/12/5 11:08:31    
 

1929年4月27日,石首游击队攻克县城,军威大振,接连又打了几个大胜仗。5月底在小河口季家咀伏击下乡“清剿”的常练队,歼灭常练队200余人。接着拦截了一艘国民党军队运送军火的轮船,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游击武装进一步发展壮大。

石首县委贯彻党的“六大”精神,大力恢复发展党群组织,扩大游击武装。县委在根据地建立东一、东二、北一、北二、中心等5个区委,并在与湖南华容相邻的区域内建立砖桥、板桥、塔市驿、东山等4个区委,党员发展到500多名。各地的农民协会、共青团组织、妇女会、童子团、少先队组织也先后恢复和发展,根据地的区、乡苏维埃政权普遍建立,并在此基础上成立石首县苏维埃政府筹备委员会,石首红色区域初步形成。

1929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中共鄂西特委书记周逸群以中央巡视员的身份来石首活动。9月,中共中央决定恢复中共鄂西特委,周逸群为书记,特委机关设于根据地巩固的石首袁家铺。

特委将石首县袁家铺乡苏维埃政府改为袁家铺特别乡苏维埃政府,直属特委领导。特委在特别乡进行了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土地分配、拥军支前、保卫政权等一系列工作,为鄂西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1929年12月下旬,中共鄂西地区第二次代表大会在石首县袁家铺特别乡召开,到会代表35名,代表鄂西地区12个县的4000余名党员,有50余名党政干部列席会议。中共中央、湖北省委派代表出席指导了会议。

代表大会进一步贯彻党的“六大”精神,结合鄂西特委在袁家铺特别乡创造的工作经验,对照各地革命斗争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讨论决定了关于党的组织建设、土地分配、游击战争和红军工作,以及实行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等重大问题。大会还对鄂西目前党的政治任务与工作方针、苏维埃政权建设、经济工作、职工运动、妇女运动、青年运动、宣传工作、救济问题等作出了相应决议。

代表大会期间,代表们对苏区进行参观学习,他们对苏区的一切都感到新鲜。代表们一致认为:“在袁家铺,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别的地方大不一样”,“石首不愧为赤色之首”。

1930年2月中旬,在县委的领导下,县苏维埃筹备委员会在袁家铺召开石首县第一次工农兵贫民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代表共100余人,其中不少代表来自县城、藕池等国民党占领区。经到会代表充分讨论后,会议宣布正式成立石首县苏维埃政府。会议选举王子英、曾凡德、蔡玉坤、李华、张家华组成石首县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主席团,王子英任主席团主席。县执委主席团内设秘书处和军事、土地、经济、裁判、粮食、文化等委员会及政治保卫局等机构。

会议期间,代表们学习了中共鄂西“二大”所通过的一系列决议,并针对石首的具体情况和革命形势作出相应决定:发展石首地方武装,组建县赤卫大队;扩大红色区域,普遍建立区乡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加强根据地经济、文化等项建设;组织并健全县、区、乡三级工会、妇女会、贫农团、反帝大同盟、拥红委员会等群众团体;设立互济会等机构,开展社会救济工作。

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国民党一面加紧对苏区进行军事进攻,一面严密实行经济封锁,企图扼杀革命政权。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决心冲破国民党的封锁,成立自己的银行,自主发行货币,以发展苏区经济。3月,石首农业银行成立。银行组织专业人员,建立制币厂,组建武装货币押运队,各区乡设立汇兑所。县制币厂设于小河口,用小型石印机印制面值一元的信用纸券,与一元银币等值。

石首信用券是湘鄂西苏区发行最早的货币。信用券除保障各级赤色供销合作社和中小商贾的借贷外,主要保障鄂西特委和石首县党政机关干部、武装部队、红军战士的工作经费、生活津贴、军需给养等,故发行量较大。各区乡及边境汇兑所为苏区群众和出入境人员兑换货币,恪守借贷信用,深受苏区人民信赖,信用券在苏区的信用日益提高。后鄂西五县联县政府成立鄂西农业银行,石首制币厂转为鄂西制币厂,流通了8个月的石首信用券由鄂西信用券取代。石首信用券为冲破国民党对苏区的经济封锁,发展苏区经济,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930年4月中旬,鄂西第一次工农兵贫民代表大会在调关(调关镇为石首江南重镇,是石首大革命运动的策源地,距袁家铺特别乡十余公里)黄陵庙召开,来自石首、江陵、监利、沔阳、潜江五县的50余名工农兵贫民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由鄂西特委书记周逸群主持,会议总结了鄂西党的“二大”以来各县的工作情况,讨论了巩固和扩大赤色区域,建立和健全各级苏维埃政权,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健全群众团体,密切党政干部和群众的关系等问题。大会宣布成立鄂西苏维埃五县联县政府,选举周逸群、万涛、彭之玉、屈阳春、戴补天等人组成联县政府主席团,周逸群任主席团主席。联县政府设秘书处、土地部、财经部、水利部、军事部和政治保卫局等机构,政府机构在主席团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并指导各县苏维埃政权的建设。联县政府机关设调关。

鄂西联县政府成立后,在调关设立鄂西农民银行、鄂西赤色邮务总局、石印局;开设鄂西旅社(后改为红军旅社)、工人俱乐部、中药仓库和3个商店;在冯家潭建立制币厂,为鄂西农民银行印制纸币。创办政府机关报《鄂西苏维埃日报》,每天发行一期,向鄂西五县发行。

鄂西特委在调关黄陵庙举办为期三个月的政治训练班,为各县党组织和红六军培训基层干部和政治干部。联县政府在调关举办教师速成班,培训了60余名从事苏区教育事业的骨干,仅石首、华容、江陵、沔阳四县就创办列宁小学293所,入学儿童达1.2万。与此同时,苏区城乡普遍开办儿童识字处、平民夜校、工人子弟学校等,苏区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联县政府还采取得力措施,纠正过激行为,保护中小商业,发展生产和贸易,推动苏区政治、经济、文化各项建设的发展。

1930年9月,邓中夏受中共中央派遣到鄂西苏区。9月24日,在石首袁家铺特别乡召开中共鄂西特委和红二军团前委联席会议。邓中夏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红二军团渡江南下,配合一、三军团进攻长沙的指示。会议决定将鄂西特委扩大为湘鄂西特委,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扩大为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为配合红二军团进攻岳州(今岳阳),会议还决定将特委机关和联县政府机关迁到监利县城。

1930年11月中旬,湘鄂西特委“以巩固石首根据地为中心,配合红二军团南征”,决定将湘鄂西特委、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机关由监利迁至石首调关。联县政府在调关创办《湘鄂西苏维埃三日报》,向全区26个县(区)发行,全面指导苏区的各项建设。至此,调关成为湘鄂西苏区的首府,石首成为湘鄂西苏区的中心。

石首成为湘鄂西苏区的中心后,石首县委大力发展党的组织,全县建立9个区委、2个市特别支部和120余个乡党支部,至1930年底,党员发展到2000余名。全县行政区划几经调整,设立9区、2市、120余个乡苏维埃政府,共青团、工会、妇女会、贫农团、少先队、童子团、互济会等群众组织普遍建立。地方武装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在县军事委员会的统一领导指挥下,建立赤卫队、特务营、赤色守备队、赤教军等地方武装,仅赤教军就发展成1.2万余人的强大武装。

湘鄂西特委为加速红军建设,尽快培训大批红军干部,将洪湖军政学校迁至石首焦山河,更名为湘鄂西赤色军政干部学校(简称焦山河军校)。军校由刘鸣先任校长,胡光霞任政委,胡慎己任教育长,彭锐武任军需长。军校教官处有军事、政治教官30余名。特委从江左军、江右军和各县工人、农民中选调优秀青年到军校学习。联县政府从各县赤教军中抽调军事干部,组成赤教军干部大队,委托军校培训,以提高军事指挥才能。军校实行“三操两课一游戏”,开设政治、军事课程,并从实战出发,制定了新式武器和旧式武器相结合的教学计划,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学校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为主力红军和各县赤教军培训了900余名军事、政治干部。军校的建设,为加强红军的基层领导力量,加速红军的建设,提高红军的战斗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不少学员经过革命洗礼和战火磨炼,成长为人民军队的优秀将领,其中夏耀堂建国后被授予少将军衔。

石首县苏维埃政府根据中共鄂西“二大”通过的《关于土地问题决议案》的精神和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制定的《土地问题决议案大纲》、《土地革命法令》等文件精神,明确提出“土地均分”的口号,没收地主的土地、房屋和财产,没收庙宇、教堂、祠堂等一切带公共性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农民获得了土地,革命热情和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苏区的工农业生产、商业贸易、金融管理、文教卫事业等均健康发展,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

中共鄂西特委、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中共湘鄂西特委、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在石首袁家铺、调关期间,领导苏区26县风起云涌的革命斗争,形成以石首调关为中心纵横千余里的赤色区域,主力红军发展到万余人。联县政府创办政府机关报《湘鄂西苏维埃三日报》,向全苏区26个县发行。特委下辖26个县委,有党员2万余名。在石首袁家铺、调关期间,特委和联县政府召开了许多重要会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加强湘鄂西党政建设,巩固和扩大红色区域作出了重大贡献。


 
主办:石首市博物馆
鄂ICP备15020208号-2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6-2018 www.gsmlbw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安备案号:42108102000061